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高鐵民航大刀闊斧;私家車、網約車如雨后春筍;現在旅客的出行方式相較以往改變了很多,汽車客運站的客流量及營業收入受到嚴重沖擊,近年來,全國不少地方出現客運站降級改造、關停并轉現象,一些客運企業持續虧損,部分行業人員被迫轉行。曾經熙熙攘攘,如今日漸蕭索,令人唏噓的同時,一度曾是不少城市地標的汽車客運站該何去何從,更加牽動人心。
客運站趨冷已成不爭事實,近年來高鐵連線成網,區域城際、市郊鐵路快速發展,疊加網約車、定制客運及自駕游等新業態新模式加速普及,為公眾提供了更多快速便捷的出行選擇,也使得與之存在替代關系的道路客運出現斷崖式下降。從供給側看,在高鐵、私家車尚未普及之時,一些地方尤其是勞務輸入輸出重點省市建設了數量眾多、規模較大的客運站,隨著公眾出行習慣發生變化,當前等級客運站已明顯供大于求,局地客運站服務供給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
但走下坡路是否意味著走出歷史舞臺?在出行多元化的時代,、我們真的不需要客運站了嗎?。
二、客運站功能使命不可或缺
總體上,道路客運量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的占比仍將高于其他幾種運輸方式,應該看到,盡管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道路客運量占比有所下滑,但其基礎性、主體性地位短期內不會發生變化。更重要的是,作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環節,在高鐵尚未觸達的城鄉、對于沒有開上私家車的家庭,客運站仍是向公眾提供兜底交通運輸服務的主陣地,是服務保障公眾出行、承擔社會文明宣傳、提供公共信息服務的重要平臺。
在過去,汽車客運主要滿足中長途出行需求——比如從縣城到省會城市或其他地級市,從縣城到鄰近省份的城市,或省內的地級市到另一個地級市;更遠的,還有從縣城到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但近年來,長途客運逐漸被飛機、高鐵替代,中短途客運,也逐漸被迅速普及的私家車、網約車替代,汽車客運逐漸失去了客源。
客觀地說,汽車客運確實有不少缺陷:如站點設置不合理,或離市區太遠,或與公交、地鐵、火車接駁不暢,乘客經常需要花費雙倍甚至更多的時間轉乘;相比于高鐵、飛機,汽車客運的信息便利化程度顯得滯后,網絡購票、手機購票不夠便利,一些汽車站仍采取傳統的售票模式。
服務質量的問題也是旅客不愿選擇大巴的原因。長途大巴往往一開就是二、三個小時,甚至更長,乘客上廁所難,車輛速度也受限;一些司機服務不規范、安全意識不夠,隨意上客、中途拉人、不進站即讓乘客上下車等,拉低了乘客的體驗感。
因此也可以說,大巴車競爭不過飛機、高鐵,在情理之中,也是交通發展、時代進步的大勢所趨。
盡管如此,汽車客運目前還沒有到徹底退出中國人生活的時候,也并非所有的客運站都該關停。畢竟,還有很多城市沒有建造高鐵站與機場,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交通不便地區,建造機場和高鐵的成本過高,大巴出行仍是群眾性價比較高的選擇。在交通基礎設施相對不發達的縣城和鄉鎮,更是如此。
從受眾群體來看,大學生、城市務工人員等是大巴出行的主力軍。在春運、節假日等高峰期,很多人也將客運大巴作為一個兜底選項,搶不到機票、高鐵票,定時定點發車的大巴就是返鄉或出游的“最后一根稻草”。這些都意味著,汽車客運目前在很多地方尚有不可替代性:它能夠縱向下沉服務范圍,也能橫向覆蓋服務人群,滿足人們的多樣化出行。這些星星點點的客運站點、班線,充當了中國城際交通運輸版圖中的毛細血管,看似不起眼,卻不可或缺。
各地汽車客運行業的發展現狀情況不一,但總體趨勢不容樂觀,需要開展針對性的調研、評估,并對癥下藥。對群眾仍有需求的線路,要確保繼續開行;對客流確實不足的,可以通過優化線路、調整發車頻次等方式降低運營成本;客運企業也需創新運營模式,比如試行“定制客運”、“旅游包車”等,及時滿足乘客多樣化的出行需求,
面對客流下滑挑戰,不少客運站積極求變,以轉型謀新生。比如,許多客車站大學城、高鐵站等客流密集地段設置多個服務點,通過變“一路直達”為“多點串聯”,更好滿足旅客便捷出行需求;也有的在保證基本出行服務前提下,充分利用場站資源拓展汽車租賃、電商銷售等新功能,將“單一業務”拓展為“一專多能”,提升了客運站“自我造血”能力……類似成功實踐,不僅為汽車客運站轉型發展蹚出了新路,也為道路客運實現可持續發展注入了信心。
四、客運站轉型是一項系統工程,
每個車站要因地制宜,結合市場需求與區位優勢、資源特色探索發展新業態;要強“外力”,強化多部門協調聯動,統籌考慮設計、建設和運營等各個環節,為轉型營造良好氛圍和環境。
2023年8月2日,交通部聯合10個部門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汽車客運站轉型發展的通知》,其核心內容是要求傳統客運場站加快創新轉型,全方位拓展客運業務模式。在當今多元化的出行競爭格局下中,盤活客運場站閑置資源,促進場站轉型升級、促進其可持續經營發展,已經成為公路客運行業的重要任務。
“客運站+”的轉型模式將可以為城市交通體系注入新活力,不僅拓展了客運站的功能范圍,更為城市的綜合發展提供了多元化的支持。轉型方式有以下幾個方向:
一是車站商業服務中心。對于地理位置較好,靠近中心城區,具有較高的商貿綜合開發價值的汽車客運站,可以通過場地資源的商業開發,比如門面租賃、商超小吃、廣告租賃以及農產銷售等,實現“以商養站、以站養商”。
二是車站旅游服務中心。所謂出行旅游不分家,以“休閑+購物”一體的旅游集散中心,成為很多客運站轉型的主要形式。通過“運旅融合”策略,開展車票+門票+景區直通車、旅游小包車、定制化預約司機導游等,幫助旅客快速獲取旅游出行信息??瓦\站可以和旅游行業合作,共同打造一體化的交通旅游服務產品。
三是車站交通綜合服務中心。客運站轉型成為城市交通服務中心,可以打破運輸組織形式隔離,形成出行服務的一體化和一站式。通過在客運站配建公交首末站,建設出租車綜合服務區,成為城市交通的集散換乘樞紐,將客運站與城市交通樞紐相結合,形成一個多功能的綜合交通樞紐。提供高效的綜合的運輸功能,實現乘客市內交通的高效無縫銜接。
四是車站快運物流服務中心。通過建設電商和快運物流中心,打造物流集散樞紐。電商的發展,客運場站可以依托小件快運系統,賦能產品倉儲、物流和銷售流程的一體化。
五是車站能源服務中心。依托客運場站資源,通過引入加油站和新能源充電的商業模式,成為城市交通的能源補給中心。特別是新能源充電設施的引入,滿足逐步擴大的新能源汽車用戶充(換)電需求。
六是車站車輛服務中心,通過汽車場站和客戶資源,面向社會開展包括“配件銷售、車輛檢修及汽車保養”的一站式車后服務;還可以聯合車企品牌打造專屬服務站點,以及通過車輛零售信貸業務,實現高效、便捷的一站式購車服務;在維修、銷售之外,還可以開展高質量專業化的駕培服務。
轉型成功是車站人的希望,我們期待,那些曾經搭載人們走南闖北、打破城鄉隔閡的客運站,不因時代變遷而黯然褪色,而是以更豐富多元的面貌成為城市發展“新地標”,融入人民群眾新的集體記憶,成為一個區域一個城市新的綜合經濟交流窗口。(來源:今日出行網 作者:楊忠華)